答:道教以先秦道家哲學思想為基礎(chǔ),繼承了道家“見素抱樸,少思寡欲”的思想,所以在修建殿宇時,一般以這一思想為指導。在全真祖師重陽真人《立教十五論·第五蓋造》中講到“茍或雕梁峻宇,亦非上士之所作為;大殿高堂,豈是道人之活計?”故而稟此祖訓,所以道教殿宇一般不尚奢華,而以樸實見長,有些地方的道教宮觀甚至保持白墻灰瓦的樸素面目。
在造像時,與道教的修行也是息息相關(guān)的,道教倡導天人合一,認為“一身天地,天地一身”。把人身與天地萬靈相對應(yīng),通過存想自身體內(nèi)之神祗,以契合天地之神祗,從而達到與道合真的目的,故而在塑像時,便于存想神靈金容,一般神像都比較小巧,但十分精致。
道教塑像有一定的儀軌?!抖葱`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》第二卷有《造像品》,規(guī)定了造像的先后次序,質(zhì)料、尺寸、儀相、輔神、衣冠、華座、冠帔等,要求皆依經(jīng)典規(guī)定。在塑像時,也要進行敬神儀禮。首先,要選擇吉日良辰,舉行開工儀式,向神位或木料供奉,焚香、誦經(jīng)、禮拜?!伴_臉”(也稱“開相”)后神像頭部要用紅布或紅紙蒙上。還要將經(jīng)典、五谷、銅鏡、朱砂、沉香、雄黃、五色線、金銀珠寶、靈符或香灰等放入神像體內(nèi)。塑像造好后,還要進行開光點眼儀式,舉行祭祀慶?;顒??!?/span>
答:道教以神、仙之誕辰為節(jié)日,到時要舉行隆重齋醮,包括祭星與設(shè)道壇誦經(jīng)。有的節(jié)日還有廟會集巿。道教各派都有所崇奉之本宗祖師,但對道教共同尊崇之神的誕生節(jié)日,都是很重視的,如:
1.三清節(jié):即冬至日為元始天尊圣誕,夏至日是靈寶天尊圣誕,二月十五日是道德天尊(太上老君)圣誕。
2.三元節(jié):即正月十五日上元天官節(jié),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節(jié),十月十五日下元水官節(jié)。
3.正月初九日: 玉皇上帝圣誕。
4.三月初三日:真武圣誕、王母娘娘圣誕,俗稱“蟠桃會”。
5.四月十四日:呂純陽祖師圣誕。
6.五月十八日:張?zhí)鞄熓フQ。
7.十一日:太乙救苦天尊圣誕。
8.十二月二十二日:王重陽祖師圣誕。
9.六月初一至初六為南斗下降日(朝南斗會)、九月初一至初九為北斗下降日(朝北斗會)、
10.五臘節(jié):正月初一日天臘,五月初五日地臘,七月初七日道德臘,十月初一日民歲臘,十二月初八日王侯臘??傊?,每逢節(jié)日,宮觀都要設(shè)壇誦經(jīng)慶賀。
答:陰歷每月初一為朔、十五為望、三十為晦、十四為電。
答:因為陰歷臘月二十五日為玉皇大帝巡天之辰,故道教宮觀都舉行“接駕”儀式,在臘月二十四日半夜子時舉行。
答:道歷為道教專用之歷法也。是以我國夏歷及六十甲子紀年的一種歷法。推算之法,由黃帝紀元(西元前二六九八年)開始,迄今(西元二00六年)道歷為四七零四年。唐朝曾因老子為其始祖,乃以老子降生年(西元前一三00年)為道歷之開始,但至宋以后,則仍以黃帝紀元為用也。而道教齋醮道場,所用表奏文牒等,則皆書以天運甲子之歲,因?qū)ι衩鞴什挥玫罋v紀年也。
現(xiàn)在,炎黃子孫以為:中國乃數(shù)千年文明古國,應(yīng)用自己的紀元。不應(yīng)該惟西方的馬首是瞻。以基督教之歷法用于中華國土,豈不自取其辱?枉自稱五千年文明古國!有識之士無不痛心疾首。因此,提倡正規(guī)場合用黃帝紀元某某年(或稱中元某某年,或黃歷某某年),其余凡用“公元”的一律改稱“西元某某年”。
答:道教宮觀是對道教廟宇的通稱,簡稱“道觀”。宮觀是道士修行、供奉、祭祀神靈、做道場、傳教的活動場所,是道教中道宮和道觀的合稱,也泛指其他道教活動場所,如庵、臺、洞、祠、廟、堂等。
早期道教廟宇,有“治”、“靖”、“廬”之稱?,F(xiàn)代尚有宮(如山西芮城縣永樂宮)、觀(如北京白云觀)、廟(如河南省嵩山中岳廟)、庵(如四川省成都市二仙庵)、祠(如山東省泰山碧霞祠)、院(如浙江省杭州市抱樸道院)、洞(如遼寧省本溪市云光洞)、館(如香港蓬瀛仙館)、府(如江西省龍虎山天師府)、臺(如陜西省周至縣樓觀臺)、閣(如寧夏自治區(qū)平羅縣玉皇閣)、殿(如上海市欽賜仰殿)等名稱,其它還有室、堂、房、壇、樓、舍、池、巖等稱謂。
答:道教宮觀的組織形成形式,分為子孫廟和十方叢林兩種:
子孫廟:又稱“小廟”。這種廟宇可以收徒弟,代代相傳。但是不得懸掛鐘板,沒有傳戒權(quán)利,一般不接納別處道友前來掛單。假如子孫廟懸掛鐘板,則稱“子孫叢林”或“子孫常住”,具有半“十方叢林”性質(zhì),允許道友掛單。
十方叢林:又稱“十方常住”。這種廟宇懸掛鐘板,日常作務(wù)以鐘板為號令,具有傳戒特權(quán)。但是不得冠巾收徒,由子孫廟收的徒弟前來掛單留住而組成道眾,在叢林互相參學。因此叢林的道士流動性很大。
現(xiàn)在道教的叢林,和過去有些不同。許多十方叢林,也在冠巾收徒。從前道士前往叢林掛單需要背誦道教經(jīng)典,現(xiàn)在只要具備手續(xù)證明即可。
答:道教十方叢林,有著一整套系統(tǒng)的管理體制,常住道士在叢林中分別擔任不同的執(zhí)事,分工細致,各負其責,共同維護叢林的正常秩序。最高負責人是方丈,或監(jiān)院(住持),即觀主。方丈、監(jiān)院以下有:客、寮、庫、帳、經(jīng)、典、堂和號等八大執(zhí)事,分別負責八個方面的事務(wù)。
叢林各執(zhí)事稱謂、職責如下:
方丈:道教十方叢林的最高領(lǐng)導者。亦稱“住持”?!肚f子·天下篇》成玄貢疏:“方,道也?!薄洞蟠鞫Y記·本命》:“丈,長也。”即對有道長輩的尊稱。方丈具有開壇傳戒、普度弟子的職責,方丈的選拔也很嚴格,必須受過三壇大戒,而且接過“方丈法”,德高望重、戒行精嚴,受全體道眾擁戴,始許選為方丈。又道教傳說海上有神山名為“方丈”,為仙人所居,故其所居丹室,亦稱“方丈”?!度思罚骸胺秸赡巳颂旖讨鳎仁雷趲?,演龍門之正法,撐苦海之慈航,常懷傳賢之心,素無吝道之意,作全真之模范,律門之綱領(lǐng),非有道之師,不可立也。”
監(jiān)院:俗稱“當家”。道教叢林主持一切事務(wù)者。監(jiān)院由全體道眾推選,可以連選連任。如果本叢林無此人才,亦可到其它宮觀去請。監(jiān)院若不稱職,方丈有權(quán)撤換之?!度思罚骸氨O(jiān)院乃常住之首領(lǐng),道眾之宗主,必須才全智足,信道明德,仁義謙恭,寬宏大量,弱已衛(wèi)眾,柔和良善,明罪福因果,功行俱備者,乃可當此大任?!?/span>
監(jiān)院之下,設(shè)有“三都五主十八頭”,即:都管、都講、都廚,靜主、堂主、殿主、經(jīng)主、化主,莊頭、庫頭、堂頭、鐘頭、鼓頭、門頭、茶頭、水頭、火頭、飯頭、菜頭、倉頭、磨頭、碾頭、園頭、圊頭、槽頭、凈頭。
十方叢林,還設(shè)有其它重要執(zhí)事:
總理:協(xié)助監(jiān)院、都管統(tǒng)理內(nèi)外公務(wù)。
知客:負責接送來往賓客及參訪道友。
巡照:監(jiān)察叢林內(nèi)外一切事務(wù)。
巡寮:主管叢林人事安排。
海巡:負責查理公事及調(diào)解糾紛。
監(jiān)修:負責廟宇維修并兼管莊農(nóng)。
公務(wù):管理房地山田及借貸還貸諸事。
迎賓:亦稱“號房”。負責對掛單道友進行考問、登記。
主翰:負責書寫文稿、繪圖等事。
書記:負責書寫表疏、信函。
典造:又稱“典座”或“點造”。負責辦理齋饈飲食。
賬房:管理賬目。
叢林中高功、提科及表白,連同都管、都講、都廚、靜主、堂主、殿主、經(jīng)主、化主、庫頭、總理、知客、巡照、巡寮、海巡、監(jiān)修、公務(wù)、迎賓、主翰、書記、典造、賬房等,稱為:道教十方叢林“二十四位大執(zhí)事”。
答:山西永濟的“永樂宮”(呂洞賓祖師);陜西戶縣的“重陽宮”(王重陽祖師);北京的“白云觀”(丘處機祖師)。
答:道教原有四派法壇,龍虎山天師派是為正一玄壇,茅山三茅君派則為上清法壇,閣皂山葛仙翁派稱為靈寶玄壇,西山許旌陽派號為凈明法壇。后因三山甚少傳世,元時天師奉旨領(lǐng)天下道教事,故三山法籙均收歸龍虎山天師府,乃改正一玄壇為“萬法宗壇”,至今仍沿用之。
答:東岳泰山(在山東泰安)、南岳衡山(在湖南衡陽)、西岳華山(在陜西華陰)、北岳恒山(在河北曲陽或山西渾源)、中岳嵩山(在河南登封)。
答:1983年國務(wù)院確定了21座道教全國重點宮觀,它們是:北京白云觀、遼寧沈陽太清宮、鞍山市千山無量觀、江蘇句容縣茅山道院、浙江杭州市抱樸道院、江西貴溪縣龍虎山天師府、山東青島市嶗山太清宮、泰安市泰山碧霞祠、河南登封市嵩山中岳廟、湖北十堰市武當山紫霄宮和太和宮(包括金頂)、武漢市長春觀、廣東博羅縣羅浮山?jīng)_虛觀、四川成都市青羊?qū)m、都江堰市青城山常道觀(包括天師洞)和祖師殿、陜西華陰縣華山玉泉院和鎮(zhèn)岳宮及東道院、西安市八仙宮、周至縣樓觀臺。云南昆明的著名宮觀有:太和宮(俗稱金殿)、真慶觀、龍泉觀(俗稱黑龍?zhí)叮瑑?nèi)含黑龍宮)、三清閣、紫霞觀、萬壽宮、三元宮等。
云南道教主要分布在昆明、保山、臨滄、大理、昭通等地。歷史上,云南道觀很多,現(xiàn)保存較好的有40余座。主要有昆明金殿、昆明黑龍?zhí)?、昆明真慶觀、昆明西山三清閣、保山玉皇閣、騰沖云峰山、臨滄三元觀、昭通大龍洞、建水燕子洞等。而大理巍山巍寶山宮觀較多,有準提閣、巡山殿、玉皇閣、老君殿、長春洞等。因此,巍寶山有“云南道教名山”之稱。
答:道教名山,往往是以優(yōu)美的景色和道教勝跡并傳于世的。道教經(jīng)過長期的發(fā)展,歷史上形成眾多的道教名山,至今仍有許多。這里限于篇幅,只能介紹很少的一部分。
泰山,五岳中之東岳,位于山東省中部。道教稱為第二小洞天,其神名為東岳天齊仁圣帝。泰山主峰玉皇頂,上建有玉皇廟。另有碧霞祠、斗姆宮、王母池、長春觀和岱廟等著名宮觀,岱廟主殿天貺殿有《泰山神啟蹕回鑾圖》。巨幅壁畫,聞名于世。
衡山,五岳之南岳,位于湖南省衡山縣西。道教稱為第三小洞天,其神名南岳司天昭圣帝。有晉天師道女祭酒魏華存修道地的黃庭觀、徐靈期修行處的上清宮,以及唐代道士司馬承禎和五代道士聶師道修道之所的降真觀(舊名白云觀)。
華山,五岳之西岳,位于陜西省華陰縣南。道教稱其為第四小洞天,其神名為西岳金天順圣帝。有譚紫霄、馬丹陽、劉海蟾、邱處機祖師修煉處的四仙庵。著名道士陳摶亦隱居于此山。另有玉泉院、東道院、鎮(zhèn)岳宮等全國道教重點宮觀。
恒山,五岳之北岳,位于山西省渾源縣。道教稱為第五小洞天,其神名為北岳安天元圣帝。相傳道教茅山派祖師茅盈曾于此山修道,唐代道士張果也曾在此山修煉。
嵩山,亦名“嵩高”,五岳之中岳,位于河南登封縣西北。道教稱其為第六小洞天。其神名為中天崇圣帝。黃蓋峰下的中岳廟,為五岳中現(xiàn)存規(guī)模最大、最完整的古建筑群。晉時鮑靚祖師曾于此山石室中得古《三皇文》。著名道士寇謙之、潘師正等曾于此山修道。
龍虎山,位于江西省貴溪縣西南,道教稱其山為第三十二福地。離山不遠處的上清鎮(zhèn),建有歷代天師生活起居處“天師府”,為正一道祖庭。
青城山,又名趙公山,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內(nèi)。道教稱為第五洞天。相傳天師張道陵于此山傳五斗米道。
茅山,原名地肺山,又名岡山、句曲山、已山,位于江蘇省西南部。道教稱為第八洞天、第一福地、第三十二小洞天,為道教茅山派發(fā)源地。
閣皂山,位于江西省清江縣,道教稱其為第三十六福地。三國時,葛玄祖師建臥云庵,煉丹修道。
羅浮山,位于廣東省博羅縣,有“嶺南第一山”之謂。道教稱其為第七洞天、第三十四福地。晉時葛洪祖師晚年在此山煉丹著述。羅浮山還是東江抗日根據(jù)地。
終南山,古名太乙、中南、周南,為秦嶺主峰之一,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南。傳說全真道祖師王重陽及北五祖的鐘離權(quán)、呂洞賓、劉海蟾等人均于此修道。
武當山,又名太和山、仙室、太岳山,位于湖北省均縣南。全山遍布道教宮觀,有“五里一庵十里宮”之稱。真武大帝曾于此山修煉42年后得道飛升。東漢陰長生、晉代謝允、唐代呂洞賓、五代宋初陳摶、明代張三豐等均曾在此修煉。明代極盛,有宮觀三百余處,太和宮、紫宵宮為全國道教重點宮觀。
嶗山,又名牢盛山。位于山東省青島市,濱臨黃海。唐道士王景、李遐于此煉丹修道。元時邱處機、明代張三豐曾于此修煉,留有遺跡。嶗山道教宮觀頗多,號稱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。
巍山,又名巍寶山。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東。據(jù)道教史籍記載,五斗米道曾傳播到巍山一帶。巍山主峰南北兩側(cè)有宮觀20余座,以清微觀、斗姥閣、培鶴樓、長春洞規(guī)模最大,主祀老君、斗姥、呂洞賓、張三豐等。巡山殿主祀土主神細奴羅。
崆峒山,位于甘肅省平?jīng)鍪幸晕?0華里處,傳說是黃帝問道于廣成子的地方。秦漢時期,就有道人于此修煉。明朝萬歷后,崆峒山成為西北最大的道教十方叢林。全山有較大廟觀42座,有八臺、九宮、十二院的稱謂。
武夷山,位于福建省崇安縣南,素有“奇秀甲于東南“之稱,道教稱為第十六洞天。魏時有王子騫、張湛等12人隱于山中得道;歷史上武夷山道教宮觀有九十九觀的說法?,F(xiàn)僅武夷宮和桃源洞保存了舊貌。
千山,原名華山、積翠山亦稱千朵蓮花山。是長白山的支脈,位于遼寧省鞍山市東南,自古就有“無峰不奇,無石不峭,無廟不古”的稱譽。隋唐以來,便逐漸成為道教勝地。明清時極盛,有“九宮”、“八觀”、“十二茅庵”、“五大禪林”之稱?,F(xiàn)存道教宮觀主要有:無量觀、五龍宮、普安觀、太和宮、慈祥觀、鎏金庵等。道教圣跡還有一樓、二洞、三塔、三臺等。
答:1912年,在北京白云觀成立以全真派為主的“中央道教會”,發(fā)起人為白云觀方丈陳毓坤。同年,上海成立以正一派為主的“中華民國道教總會”,由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任主持。
1957年成立中國道教協(xié)會,在北京召開第一屆代表會,會長岳崇岱;1961年召開第二屆代表會,會長陳櫻寧;1980年召開第三屆代表會,會長黎遇航;1986年召開笫四屆代表會,會長黎遇航;1992年召開第五屆代表會,會長傅元天;1998年召開第六屆代表會,會長閔智亭。2005年召開第七屆代表會,會長任法融。中國道教協(xié)會,會址設(shè)在北京市西便門外白云觀。
答:神仙崇拜是道教信仰的一大特征,神仙是:在肉體上,擺脫生老病死、寒暑困擾、衣食所憂等諸多苦惱;在精神上,道德修養(yǎng)超越常人,極為高尚,人格完美,擺脫名利牽纏、恩愛之累,六根靜定的修行者。憑借道以契合神仙之境界,故而修道。
答:加入道教有兩種形式:一是成為正式的道士,二是成為道教居士。成為正式的道士,也有兩種情況,一是成為全真派道士,二是成為正一派道士。二者均須履行拜師手續(xù),但前者必須到道教宮觀出家,后者則不需出家。要成為道教居士,只要到道教宮觀辦理皈依手續(xù),取得皈依證即可。
答:道教的信徒大致上可以劃分為:信士、居士、道士、法師四大范圍。(也有分為:道士、隱士、居士、學士、信士五類的,法師可歸類到道士里。)
信士是指信奉道教,但還沒經(jīng)過宗教認定儀式的人。
居士是指經(jīng)過道教皈依儀式,拜過度師,并且對道經(jīng)師三寶表示信奉皈依,受持五戒(全真)或九戒(正一) 的正式道教信徒,當代以持道教皈依證作依據(jù)。
道士是指在經(jīng)受皈依儀式以后,再經(jīng)受傳度(正一)或者冠巾(全真)儀式,發(fā)放度牒(道士證)的道教神職人員,民間許多從事符法、預測或者風水堪輿的人士,未曾經(jīng)受道教皈依,不懂道教經(jīng)典,也不會道教科儀,卻自稱道士者也很多。這類人只能算是對某學業(yè)專攻的術(shù)士,和道士是不沾邊的。
法師是指需要經(jīng)受皈依、傳度成為道士以后修持了一段時間,再拜高級別法師(正一是高籙位,全真是高戒位)習學科儀奧秘,在法事中擔當主要領(lǐng)導角色的道士。
如果一般人確立信仰后,到道觀或道壇進行拜師和皈依,就可以成為正式的道教信徒,即居士,之后可以稱為三寶弟子或三清弟子。一般各地地方道協(xié)或者大型的道觀都會為信徒定期或不定期舉行皈依儀式的,可以向道觀的“知客”咨詢。(詳見本書“如何拜師”條)
答:實修實煉,即是從經(jīng)典中明智。經(jīng)典中有很多是先賢已經(jīng)走過的經(jīng)驗總結(jié),可以為我們這些后世的實踐者提供指導。從行為上實踐,將經(jīng)典中提及到的理論付諸實踐。這種“實踐”囊括的面是很廣的。包括持誦經(jīng)文、克服己心、修養(yǎng)自身、以善心待人,舉善行、言善語等等。其實也就是說,從理論中實踐后,再反過來理解理論的方式。
答:依一般的說法,道教修煉的層次是: 煉精化氣、煉氣化神、煉神還虛、煉虛合道。
答:對于一般信眾提倡的修行方式是:行善積德、濟物利人,存善念、舉善行,學習教儀、詠誦經(jīng)典等(比如奉行“修德十益”:一與人為善、二愛敬存心、三成人之美、四勸人為善、五救人危急、六興建大利、七舍財作福、八護持正法、九敬重師長、十愛惜物命)。煉氣之類的修行方式都需要有正統(tǒng)師承,一般人自己練容易出偏,因此不提倡。
答:當代的人多數(shù)是通過現(xiàn)代的一些闡述性書籍了解宗教,但這些書籍很多都已經(jīng)是脫離了經(jīng)典而根據(jù)作者自己的主觀意識和資料編撰而成的。如果真的有心深入研究道教,首先要有一定的古文水平,能夠自己辨別字義詞義,才不容易被流行解釋所誤導。而且還要從各家經(jīng)典處下手,互相參照互相引證,才可以得窺本源。沒有師承,沒有先行者將一代一代累積的知識和經(jīng)驗傳授下來,單憑自己主觀臆解,很難理解內(nèi)里的實際意義。
答:道教五術(shù)具體解釋如下:
一、山
所謂“山”就是通過食餌、筑基、玄典、拳法、符咒等方法來修煉“肉體”與“精神”,以達到改變身心的一種學問。
食餌——是利用補藥、酒及日常飲食以加強體力,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。
筑基——是利用參玄、靜坐法以控制精、氣、神,進而改進體質(zhì)的一種方法。
玄典——是以老子、莊子思想為基礎(chǔ),進而達到修心養(yǎng)性的一種方式。
拳法——是以習練各種武術(shù)以增強體魄的方法。
符咒——是一種用以通靈修煉的法術(shù),其主要作用是避邪鎮(zhèn)煞、趨吉避兇等等。
總而言之,“山”就是利用靜坐、武學、食療等各種方法以培養(yǎng)圓滿人格的一種學問。
二、醫(yī)
所謂“醫(yī)”,是利用方劑、針灸、靈治等方法,以達到保持健康、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。
方劑——是利用各種藥物制成散劑、丸劑來治療疾病和修煉的一種方術(shù)。
針灸——針法和灸法和合稱,是利用人的脈胳、氣血循環(huán)的原理,刺激患部,來治療疾病的方術(shù)。
靈治——利用心靈意識(心理狀態(tài))治療人疾病的一種方術(shù)。與現(xiàn)所謂的“心理治療”有些類似。
總之,“醫(yī)”就是利用方劑、針灸、靈治等方式,以治療人的疾病的一種方法。
三、命
所謂“命”,就是透過易理命數(shù)的方式來了解人生,以洞達自然法則,進而改變?nèi)恕懊钡囊环N學問。推命所用的主要著作有“紫微斗數(shù)”、“子平推命”、“星平會?!钡取F浞绞骄褪且匀顺錾臅r間和陰陽五行為理論基礎(chǔ)。
總之,“命”是以推定人的命運,進而達到趨吉避兇,從而改善人類發(fā)展的的學問。
四、相
所謂“相”,一般包括“印相、名相、人相、家相、墓相(風水)”等五種,以觀察存在于現(xiàn)象界形相的一種方術(shù)。
印相——就是觀看人的印章,以取定命運的方法。印在中國,以前是權(quán)力的憑證。
名相——是以人的姓名或店鋪的名稱,通過五格剖相,同時運用命理等結(jié)合來推斷吉兇發(fā)展的一種方法。
人相——又分為面相與手相兩大類,通過觀察面、手部的紋線與氣色而了知人吉兇、病理的一種方法。
家相——也就是陽宅的風水,以觀察其格局進行分析,來推斷人類居所吉兇的一種方術(shù)。
墓相(風水)——也就是陰宅,以通過選地安葬祖先,而達到對后代子孫陰庇的一種方術(shù)。
總之,“相”是對眼睛所看到的物體作觀察,以達趨吉避兇的一種方法。
五、卜
所謂“卜”,它包括占卜、選吉、測局三種,其目的在于預測及處理事情,其中占卜的種類又可分 為“易斷”及“六壬神課”。
占卜——所謂占卜,是以《易經(jīng)》為理論依據(jù),結(jié)合天、人、地三界所相互制約而推斷吉兇的方法。
選吉——主要著作以《奇門遁甲》為代表,通過布局、布斗、符咒等結(jié)合,處理事物發(fā)展不吉的因素, 其主要運用于古代軍事。
測局——主要著作以《太乙神數(shù)》為代表,是通過十二運卦象之術(shù),推算國家政治命運、氣數(shù)、歷史變化規(guī)律的術(shù)數(shù)學。
答:“藏”(音zang,去聲)的意思是“府庫”?!兜啦亍肪褪堑澜探?jīng)籍的總集。道教在其發(fā)展過程中,各類經(jīng)籍逐漸增多,陸續(xù)積累匯集而成。南北朝時即編有道教經(jīng)籍目錄。唐以后,歷代皆曾編修《道藏》,至北宋,始鏤版刊行。
答:正信的道教并沒有提倡崇拜偶像。提倡敬仰神明是為了讓我們記住神明修行濟世的風范事跡。關(guān)鍵崇尚的是那些為國為民的事跡和濟世利人的精神,而不是具體的神明。也可以說,道教里面有很多的先天神明都只是教理教義的化身。具象化表現(xiàn)是為了更好地讓當時文化低下的社會底層信眾所理解和接受。
答:全真派道士按最初規(guī)定皆為出家道士,有四點基本要求:第一,不結(jié)婚;第二,不食葷;第三,平時也必須著道裝;第四,束發(fā)面須?;旧隙甲≡趯m觀里。
正一派道士按傳統(tǒng)皆為不出家道士,可以結(jié)婚生兒育女,過家庭生活;可以食葷;除上殿誦經(jīng)、作經(jīng)懺法事之外,平時可以穿俗裝,不留胡須,發(fā)式隨俗。俗稱“散居道士”。
答:道教在一直發(fā)展的過程中,一部分的東西被漢傳佛教所吸收借用,一部分東西被民間巫道和民間宗教所借用,尤其是興盛于清末的那些出于政治目的而產(chǎn)生的混淆三教的白蓮教、八卦教、一貫道之類的民間宗教,更使人們對宗教界限產(chǎn)生極大的模糊?,F(xiàn)在很多人對道教的誤解,都是源于這些“外道”與道教相混淆!
答:中國道教學院不面向社會招生,只招正式道士。報考人員由所在道教宮觀或道教協(xié)會推薦,參加中國道教學院組織的考試,根據(jù)成績擇優(yōu)錄取。
答:道教凡遇六戊不朝真,不燒香、不誦經(jīng)、不朝拜,不建齋設(shè)醮。六戊,即:戊子、戊寅、戊辰、戊午、戊申、戊戍日,這叫“明戊”?!侗阕印吩疲骸疤斓胤晡靹t遷,出軍逢戊則傷,蛇逢戊不進,燕逢戊不銜泥”?!杜嗵炻伞吩疲骸叭舴ü俚朗糠傧阏b經(jīng),不禁六戊,鐘鼓齊鳴,進表上章關(guān)奏天曹者罪加一倍;禁戊不犯者功德無量”。
念皇經(jīng)和拜靜斗的老修行,亦忌“暗戊”,口訣為:“正羊(未日)二犬(戍日)三在辰,四月期間不犯寅,五午六子七雞(酉日)位,八月周流又到申,九蛇(巳日)十豬(亥日)十一兔(卯日),十二牛頭(丑日)重千斤”。
答:修道之士,忌諱人們詢問其年齡,這是因為“道不言壽”的緣故。因為道教的思想基礎(chǔ)是悅生惡死,追求長生成仙,所以“道不言壽”。
答:道教的宗教活動,又稱為“齋醮”,是道教信仰的表現(xiàn)形式。道教進行宗教活動的醮壇,是神靈降至之所,既神圣又莊嚴。因此,醮壇的法器和活動等,自然也十分圣潔,并由此產(chǎn)生了諸多禁忌。壇場禁忌,總的精神就是:諸多穢不可入壇。也就是說,道教在舉行迎真祈福道場時,切不可有吊喪、問病、畜產(chǎn)等不潔之物進入道場。親臨醮壇之人,主要是道士,也不能不有諸多禁忌。據(jù)《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成儀? 醮后諸忌第十三》,齋醮諸忌略有七條,即勿飲酒;勿食五辛;勿與別人同坐;勿視死看生;勿嗔怒;勿悲哀;勿見血。此外,醮壇中人尤應(yīng)忌食牛肉等葷腥之物。
道教在舉行宗教活動時,不僅要有清靜的醮壇,而且道士本身也應(yīng)保持清凈之身。在行儀式之前,道士通常要齋戒沐浴,潔凈身心。道士沐浴時忌俗人見浴。所以沐浴須在密室中進行,而且忌用不潔之水。
答:道教祀神時常用香、花、燈、水、果五種供品奉獻于神壇之上,稱為齋供。對于齋供中的五種供品,各有規(guī)定和禁忌。
香是道士及信徒通感神靈之物。道士要上香,信眾求神也要上香,上香時,持香者要手指干凈,切忌“信手拈香,觸以腥穢”;
現(xiàn)代供神之花,常以梅、蘭、菊、竹四時鮮花為上品,次為水仙、牡丹、蓮花。敬神所用鮮花,首重清香芬芳。香味強烈、色澤過于濃艷、帶刺的鮮花忌用于敬神;
醮壇所用之燈,須用植物油燃點,忌用六畜脂膏之油,否則會觸穢神靈;
道門稱奉獻齋壇之水為七寶漿。此水忌用生水及不潔之水;
道教所用的供果必須是“時新果實,切宜精潔”,且“寧供樹上吊的,不供地上種的”。常見的是供奉“四干四水”即四種干果(如棗子、桂圓、松子、核桃等)、四種水果(如蘋果、梨等)。忌用石榴、甘蔗之類及污穢之物。除此之外,食過之物、冬瓜、李子(不供老君)、石榴(不供真武大帝)也都不能用于供神。
另道教中還有“十供養(yǎng)”,是“香、花、燈、水、果,茶、食、寶、珠、衣?!?主要用于大型法會中供養(yǎng)上圣高真。
答:燒香敬神是道教的一種信仰行為。所謂敬香者不可不誠,其禁當然就不可不忌。道教燒香禁忌主要有:忌戊日燒香;忌雙香祀神,道教敬神以三支香為準;忌用右手捻香,須左手持香,右手護香;忌以口嚙香,也就是不能用嘴叼香;燒香忌回顧,要心神專一;忌用灶中火燃香。如果您想上香敬神,宮觀內(nèi)都有“焚帛爐”,可了您心愿,大殿內(nèi)一般是不允許燒香的?!?/span>
答:道門內(nèi)部具有濃郁的神圣氛圍和宗教色彩,衣有衣的要求,食有食的講究,都不能夠隨心所欲,我行我素。道教服飾禁忌內(nèi)容很多,主要包括:忌穢褻法服;忌法服不潔、形儀慢黷;忌衣服雜色;忌衣飾華美、與俗無別;忌法服借人;忌著法服入廁、產(chǎn)房等污穢場所等等。
答:修道者忌食葷辛、腥、香、辣之物。因其不利于“凈心止念、屏絕嗜欲”故。
葷辛,是氣味劇烈之蔬菜的統(tǒng)稱。通常說五辛或五葷,即蔥、蒜、韮、薤(音“謝” 又名藠頭、小蒜)、胡荽(又名香荽、胡菜)五種。此五辛何以稱葷?因其氣上沖于腦可令頭暈,故稱為葷?!犊滴踝值洹方忉尀椋喝?,臭菜也,道家所禁,謂氣不潔也。五葷有刺激性氣味,對煉氣不利。念經(jīng)時,這種污穢之氣容易沖神。呼出的氣味難聞,讓人反感。誘發(fā)欲念,容易陽動。
腥(肉食):食腥讓人迷失本性,造諸殺業(yè),制造惡因,墮落輪回。修道者體上天好生之德,培自己慈悲之心,不殺害生命,免于冤孽牽纏,故而不食葷腥。
香:讓人貪圖享受,沉迷物欲,意志昏沉,不思進取。
辣:刺激上火,長棘生毒。攪擾清虛,不利修行。
答:信士朝圣敬香為祀神大事,必須虔誠祀事,遵守一定的宗教禁忌。
1、語言禁忌:即進香者要心意虔誠,進入宮觀要靜默清心,不能因朝圣勞累而生懊惱怨悔之心,叫苦叫累;也不能在進香沿途說污穢不凈、褻瀆神明或不吉利的話。無論您是香客,還是游人,在特定的道教文化環(huán)境內(nèi),都要有所尊重,這叫“入鄉(xiāng)隨俗”。
2、行為禁忌:進香者行走坐立必須端莊規(guī)矩.不得采摘宮觀內(nèi)的樹木花卉;不得觸摸褻瀆神像;不得偷盜損壞供器、法器。進入宮觀不要指點神像,無論造型多么讓你驚嘆,因為用手指點神像無論如何都是不禮貌的事。另外,也最好不要背對著神像。進入殿堂時不要腳踏在門坎上,也不要高聲喧嘩、亂發(fā)議論。道觀院中有許多花草盆景,請勿采摘。宮觀內(nèi)有許多道房,有些是道人居住的地方,沒得到允許請勿進入。總之,常人生活中的基本文明準則,在道觀里都是適用的。
3、飲食禁忌:進香者忌食雁、鰻、龜、鱉、黑鯉、蛇、黃鱔、牛、犬、豬肉及生蔥、韭、蒜、荽等葷腥刺激食物,不得飲酒。
4、供品禁忌:如果您想帶些供品敬神,時果類冬避石榴,夏忌李子,忌諱紅艷花、動物肉、雞、犬等不潔之物。
以上所談的禁忌,雖然并非道教禁忌的全部內(nèi)容,但也包涵了其中的主要方面。希望可以幫助讀者大致了解道教的禁忌戒律。
答:自劉宋陸修靜始,道教服飾有了規(guī)定?,F(xiàn)在道裝有:
1、大褂,袖寬一尺四寸,袖長隨身;
2、道袍或稱“得羅”(得讀“朵”音),袖寬一尺八寸,袖長隨身;大褂為日常服;
3、戒衣,袖寬二尺四寸,袖長隨身,黃色黑邊,受戒時穿;
4、法衣,花衣,或稱“班衣”、“經(jīng)衣”,為無袖氅衣形狀。法衣是作法事或宗教大典時高功和方丈穿的法服,花衣是經(jīng)師上殿、念經(jīng)做法事時穿的繡花衣。
答:有:黃冠(即月牙冠或稱偃月冠)、五岳冠(覆斗形,上刻“五岳真形圖”,必須受過戒的方能戴)、星冠(覆斗形,上刻五斗星形,老修行拜斗時戴)、蓮花冠(也稱上清冠,一般是高功法師才戴)、伏魔冠、沖天冠、五老冠(蓮瓣形,中繡五老像,為高功法師做超度時戴)等等。
答:道士戴的帽子,稱“巾”,約有九種?!熬沤怼笔牵夯煸?、莊子巾、純陽巾、九梁巾、浩然巾、逍遙巾、三教巾、一字巾、太陽巾?!?/span>
答:道裝,又稱為唐裝或漢裝。道士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忠實繼承者,道服寬松、大方,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。道士穿著道裝,以顯示其從事職業(yè)的傳統(tǒng)性和民族性。
道士蓄發(fā)留須,一是作為從道的標志,二是為了順應(yīng)自然規(guī)律,三是為了表示盡孝之意,胡須鬢發(fā)為父母所授,不得輕易毀損。四是為了養(yǎng)生保健,人蓄頭發(fā),必須要經(jīng)常梳理,經(jīng)常梳理頭發(fā)有助于大腦血液循環(huán)。大腦為人身之主,大腦健康,人亦少病,因此,道士常蓄須發(fā)。
答:是出家道士正式成為道士的儀式。冠巾又稱“小受戒”,凡出家者,度師必親為誦經(jīng)禮懺。如自悟大乘,未請科事,不妨道友代誦經(jīng)禮懺。先令罪過消除,方可穿戴太上巾袍。次奏疏文,上達三官大帝,牒移太乙靈官部下,即被擁護。
行冠巾禮,有數(shù)師,高功為冠巾師。度師即恩師,是親師父。梳發(fā)挽髻者稱:攏發(fā)師。引導行禮的稱:引進師或引禮師。
(一)先天尊神
答:道教信奉的最高尊神是“三清”,即玉清元始天尊、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。道教宮觀供奉的三清塑像,一般以玉清元始天尊居中,元始天尊左側(cè)為靈寶天尊,右側(cè)為道德天尊。
三清之下的眾神則以得道之深淺、功德之多寡而分為不同的等級和職守,最高者為玉皇,其次為四御(中天紫微北極大帝、勾陳上宮天皇大帝、后土皇地祇和南極長生大帝),再次則為眾天神。玉皇統(tǒng)御諸天,為宇宙的最高統(tǒng)治者。分司不同職責的神仙,老百姓最熟悉的有風、雨、雷、電、水、火諸神,以及財神、灶神、城隍、土地等。
答:道教始源于黃帝,乃尊黃帝為始祖;以闡揚道教精義的老子為道祖;以形成道教教團的張道陵為教祖,是謂道教三祖。□
答:道教神明分先天真圣和后天尊神。先天真圣在道教里是道在某一方面的化身,是不分大小的。后天尊神,就是我們一般說的神仙了,不能說大小之分,而且很多后天尊神為先天尊神之化身。我們一般說的仙界,就是指后天尊神(即我們平常人說的神仙)所居住的地方,道教修行法門是按照先天之法修行,但因修行高低、功德大小,仙果不同,所居的仙界也不同。
答:三清系元始天王所化法身,而三境則是三清所居之境?!读邢蓚鳌吩疲涸继焱踉谔斓匚捶謺r之一元精氣,在大羅天上,化身為三清。一化元始天尊,即天寶君,太初之時,常住于清微天之玉清境。二化靈寶天尊,即靈寶君,太始之時,常住于禹馀天之上清境。三化道德天尊(太上老君),即神寶君,太素之時,常住于大赤天之太清境。
答:玉皇上帝乃元始天王所化法身,為太極界最高之神。道經(jīng)以:玉皇上帝居昊天金闕,彌羅天宮,妙相莊嚴,法身無量。統(tǒng)御諸天,綜領(lǐng)萬圣,主宰宇宙,開化萬天。行天之道,布天之德,造化萬物,濟度群生。權(quán)衡三界,總御萬靈而無量度人。為天界至尊之神,萬天帝主也。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(西元1105年),尊玉皇上帝圣號為“太上開天執(zhí)符御歷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”。宋徽宗政和六年(西元1116年),又尊玉皇尊號為“太上開天執(zhí)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”,簡稱“玉皇大帝”或“玉皇”。玉皇為眾神之王,在道教神階中地位極高,神權(quán)最大。道經(jīng)中稱其居住昊天金闕彌羅天宮,總管三界(天上、地下、水府),十方(四方、四維、上下),四生(胎生、卵生、濕生、化生),六道(天、人、魔、地獄、畜生、餓鬼)的一切陰陽禍福。
答:道教信奉的天神。御,是對帝王的敬稱。此指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:一,中天紫微北極大帝;二,南極長生大帝;三,勾陳上宮天皇大帝;四,承天效法土皇地祗。《道法會元》稱“三清”、“四御”為“七寶”,認為三清是宇宙萬物的創(chuàng)造者,四御是天地萬神的統(tǒng)率者。此外,四御還協(xié)助玉皇執(zhí)掌天道。
答:道教尊為四御之一,“中天紫微北極大帝”,是協(xié)助玉皇執(zhí)掌天經(jīng)地緯、日、月、星、辰和四時氣候之神?!澳蠘O長生大帝”,是協(xié)助玉皇執(zhí)掌人間壽夭禍福的尊神。
答:道教尊為四御之一,“勾陳上宮天皇大帝”,是協(xié)助玉皇執(zhí)掌南北極與天、地、人三才,統(tǒng)御諸星,并主持人間兵革之事?!俺刑煨Хê笸粱实仂蟆?,是協(xié)助玉皇執(zhí)掌陰陽生育,萬物生長與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。
答:三皇是上古時代帝王。道教奉為尊神?!妒酚洝と时炯o》引《河圖》、《三五歷》記載:為“天皇、地皇、人皇”。五帝:為道教供奉的五位天帝,據(jù)云笈七簽卷十八《老子中經(jīng)》(一名《珠宮玉歷》)記載:“東方蒼帝,東海君也”,“南方赤帝,南海君也”,“西方白帝,西海君也”,“北方黑帝,北海君也”,“中央黃帝君也”,“與中太一并治度人命,愛養(yǎng)善人,成就人”。
答:老子生于商代武丁庚辰歲(西元前一三00年)二月十五日,其母懷孕八十一年,于李樹下,破腋而出。指李樹為姓,生而白首,故號老子,耳有三漏,又號老聃。名耳,字伯陽。是元始天王所化神寶君之化身。道書以元始八十一化,至老子是為第十八化,世稱為太上老君。老子出生于楚國苦縣(今河南鹿邑東)厲鄉(xiāng)曲仁里。唐高宗乾封元年,封老子為“太上玄元皇帝”。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加號“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”。
答:道教信奉的女神。是北斗眾星之母,故名斗姥。原為龍漢年間斗父周御國王之妃,名紫光夫人。生九子,初生二子為天皇大帝、紫微大帝;后生七子為:貪狼、巨門、祿存、文曲、廉貞、武曲、破軍七星。四頭八臂乘七豕之車,現(xiàn)紫金巨光,大施法力,而扶危護駕。能消災(zāi)解厄,保命延生也。圣號曰:圣德巨光天后,圓明道姥天尊。
答:三官,亦稱“三元”。即上元天官、中元地官、下元水官。上元天官,居紫微宮中,主宰眾生善惡之籍,號:上元九氣賜福天官,紫微大帝;中元地官,居北都宮中,考眾生禍福之機,號:中元七氣赦罪地官,青虛大帝;下元水官,居青靈宮中,錄眾生功過之由,號:下元五氣解厄水官,洞陰大帝。傳說,堯帝乃天官所降生,舜帝為地官所化生,大禹系水官所降生。
(二)祖師仙真
答:天仙、神仙、地仙、人仙、鬼仙也。
答:雷神,泛指雷部諸神?;?qū)V浮帮L云雷電”里的雷神?!渡胶=?jīng)·海內(nèi)東經(jīng)》說:“雷澤中有雷神,龍身而人頭,鼓其腹,在吳西”。其形象為半人半獸形或鬼形。雷部最高尊神全稱為:“九天應(yīng)元雷聲普化天尊”或稱“玉清真王”、“雷祖”,“主天之災(zāi)福,持物之權(quán)衡,掌物掌人,司生司殺”。主要負責管理雷部。統(tǒng)轄“風伯、云師、雷公、電母”、“五雷”及“三十六雷將”等龐大的雷部神將吏兵。
答:玄天上帝乃北極玄武星君之化身,北方之神。即二十八宿中之北方七宿:斗、牛、女、虛、危、室、壁。玄武謂龜、蛇,位在北方,故曰玄,身有鱗甲,故曰武。同青龍、白虎、朱雀合稱四方四神,作護衛(wèi)神,以壯威儀。開皇元年三月三日,降誕於王宮,既長舍家棄國,辭父母入武當山修道,度世濟人,四十二年,功成果滿,白日升天,玉帝封其為“玄武真君”。唐貞觀二年,封為“佑圣玄武靈應(yīng)真君”。圣號:佑圣真武玄天上帝,終劫濟苦天尊。
答:東岳大帝,或稱“東岳天齊大帝”。為道教所奉之泰山神,是五岳之首,為五岳神之尊。中國古代封建帝王多以祭泰山為重要祀典。唐玄宗封為“天齊王”;宋大中祥符元年封為“仁圣天齊王”:大中祥符四年封為“東岳天齊仁圣大帝”;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封為“東岳天齊大生仁皇帝”。掌人世貴賤高下長短之事,十八地獄六真簿籍,七十二司生死之期。與酆都大帝協(xié)助太乙救苦天尊掌管獄府之事。
答: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,為掌祿籍之神。據(jù)《明史·禮志》載: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,居蜀七曲山,仕晉戰(zhàn)歿,人為立廟祀之。唐宋屢封至英顯王。道教謂梓潼帝君掌文昌府事,及人間祿籍。元仁宗延佑三年封梓潼神為“輔元開化文昌嗣祿宏仁帝君”。舊時士人多崇祀之,以其可保功名的原故,天下學校亦有祠祀者。
答:關(guān)圣帝君名羽,字云長,本字長生,三國蜀漢大將,河東解縣(今山西臨猗西南)人。五月十三日生,頜下美髯長而豐厚,有膽力,好讀春秋,秉性忠直。尊稱為關(guān)公、關(guān)帝。與劉先主同張飛在桃園結(jié)義,情若兄弟。宋徽宗崇寧元年封為“崇寧真君”,宣和五年封為“義勇武安王”。明萬歷三十三年加封“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(guān)圣帝君”。
答:碧霞元君又稱“泰山玉女”全稱“東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”,民間俗稱“泰山奶奶”。道教所奉女仙之一。據(jù)明王之綱《玉女傳》:“泰山玉女者,天仙神女也。黃帝時始見,漢明帝時再見焉”。漢代人還在泰山頂上雕刻神女石像,在泰山極頂修建玉女池以奉祀。
答:天妃娘娘,亦稱“天后娘娘”,簡稱“天妃”,俗稱“媽祖”。天妃本姓林名默,世居福建莆田湄洲嶼。因出生一個多月,未曾啼哭,故而得其名曰默。其父林愿,曾任宋代都巡檢,林默在家最小,長得眉清目秀,聰明惹人喜愛。林默長大后,誓不嫁人,經(jīng)常朱衣云游于島嶼間,乘船渡海,拯救海上遇難的漁民和客商,被當?shù)厝撕魹樯衽?、龍女。閩人稱為“媽祖”。元世祖(西元1279年)制封泉州神女號“護國明著靈惠協(xié)正善慶顯濟天妃”,各地普遍修建天妃廟,歲時祭祀。清康熙二十九年,因顯圣助舟出師南征獲勝,被昭封為“昭靈顯應(yīng)仁慈天后”,因此天妃廟又稱“天后宮”。
答:趙公元帥,亦稱趙玄壇,諱朗,字公明。道教所奉的財神,秦時得道于終南山。后為張道陵天師,收其守護丹室,天師丹成,分丹餌之。據(jù)說能驅(qū)雷役電,除瘟禳災(zāi),買賣求財,使之宜利。其像黑面濃須,頭戴鐵冠,手執(zhí)鐵鞭,身跨黑虎,故又稱“黑虎玄壇”。全稱:“上清正一龍虎玄壇金輪如意執(zhí)法都督趙公大元帥”。
答:王靈官,亦稱“玉樞火府天將”,赤面,三目,披甲執(zhí)鞭,為道教鎮(zhèn)守山門護法神。相傳姓王名善,宋徽宗時人。曾從薩守堅受符法,其飛升后被玉皇大帝封為“先天主將”,司天上、人間糾察之職。明永樂年間封為“隆恩真君”。為道教的第一大護法靈官。
其師薩守堅功行圓滿后,玉帝下詔,敕封薩守堅為都天宗主大真人,在即將赴天庭領(lǐng)位時,真人欲奏玉帝提拔王善為隨身部將??墒峭跎埔姷婪ㄅd隆,真人高道層出不窮,廣施教化,護國佑民。且名山福地宮觀眾多,卻不見護法之神,便請求留下來擔任鎮(zhèn)山護廟之職。真人贊許道:“爾立志護教,實在難得可貴,為師亦有此意,望好自為之”。從此,凡道教的宮觀山門內(nèi)的第一座殿為靈官殿,殿內(nèi)供奉著王善的法身。因為王靈官為人剛正不阿,嫉惡如仇,糾察天上人間,除邪祛惡,不遺余力,于是老百姓贊其曰:“三眼能觀天下事,一鞭驚醒世間人”。
答:城隍爺為地方神靈也。周禮臘祭八神之一(即水庸)而變化者,蓋水為隍,庸為城,乃曰城隍。記載最早的是三國吳赤烏二年所建蕪湖城隍。唐以后郡縣皆祭城隍,張說、韓愈、杜牧等皆有祭城隍文。宋以后祀遍全國,如蘇州祀春申君,杭州祀文天祥,大都以有功于當?shù)卣邽樵摰爻勤?。道教以城隍為“剪惡除兇,護國保邦”之神。稱他能應(yīng)人所請,旱時降雨,澇時放晴,以保谷豐民足。又以城隍為管領(lǐng)亡魂之神,建醮“超度亡魂”時,須發(fā)文書“知照”城隍(叫《城隍牒》),方能“拘解”亡魂到壇諦聽法音,以期聞經(jīng)受度、證果生方。
答:太歲君,歲神也,道書以六十甲子,由天干地支循環(huán),六十年為一周,每年由一位太歲輪值,太歲能祛除邪魅,獎善罰惡,掌理人間禍福之事,為值年太歲,俗稱為歲君也。
答:土地即社神,俗稱里社之神曰“土地”。公羊傳注:“社神者土地之主也”。蓋各地凡有里社必祀土地之神,稱為“福德正神”,亦稱為“土地公”。按俗以土地神之像,老而須發(fā)皆白,左手端一大元寶,右手扶杖,以能招財與守財,因又稱為財神爺,今凡廟宇亦皆祀之。又在道場法事中,土地與“四值功曹”負責傳遞文疏的工作。
答:道教教祖張道陵天師(本名陵),字輔漢,系張良(子房)八世孫,后漢沛國豐(今江蘇豐縣)人。東漢五斗米道的創(chuàng)立者。漢順帝(西元125~144年)時于鶴鳴山(今四川大邑縣境內(nèi))修道。永和六年作道書二十四篇,自稱“太清玄元”,創(chuàng)立道派,凡入道者繳米五斗,故稱五斗米道。教人悔過奉道,用符箓咒水冶病。建二十四治,立祭酒以領(lǐng)道民。后道教徒尊為祖天師。后裔承繼道法,世居龍虎山,稱“張?zhí)鞄煛薄?/span>
答:葛玄 “葛天師”,三國(西元164~244年)時的道士,字孝先。丹陽句容(今江蘇)人。葛洪的從祖父?!侗阕印そ鸬ぁ份d:曾從左慈學道,受《太清丹經(jīng)》三卷、《九鼎丹經(jīng)》一卷、《金液丹經(jīng)》一卷,后授弟子鄭隱。于江西閣皂山修道,常服餌,能用符,行諸奇術(shù)。道教尊為“葛仙翁”,又稱“太極左仙公”。宋崇寧三年封為“沖應(yīng)真人”。淳佑三年封“沖應(yīng)孚佑真君”。在道教中其與張道陵、許遜、薩守堅共為四大天師(簡稱“四真”)。
答:葛洪是東晉道士(西元284~364年),是道教理論家、醫(yī)學家、煉丹術(shù)家。字稚川,號抱樸子。丹陽句容(今屬江蘇)人,葛玄從孫。少好神仙導引之法,從葛玄的弟子鄭隱受煉丹術(shù)。著有《抱樸子》,內(nèi)篇言“神仙方藥、鬼怪變化、養(yǎng)生延年、禳邪卻禍之事”;外篇言“人間得失,世事臧否”。其思想基本上是以神仙養(yǎng)生為內(nèi),儒術(shù)應(yīng)世為外。將道教的神仙信仰系統(tǒng)化、理論化、并和儒家的綱常名教結(jié)合起來,宣揚道教徒要以儒家的忠孝仁信為本,否則,雖勤于修習,也不能成仙,對道教的理論有一定發(fā)展。
答:許遜 “許天師”,為晉代道士,字敬之,南昌(今江西)人,又稱“許真君”。晉太康元年(西元280年),許遜舉為孝廉,時年四十二歲,拜為蜀地旌陽縣令。從政期間,公正廉明,吏明悅服,民眾感其恩德,遂立祠供奉其像,人們都親切地稱他為許旌陽。東晉寧康二年舉家從豫章西山(今江西南昌西山)白日飛升。鄉(xiāng)人與其族人共立祠以祀之。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封為“神功妙濟真君”,因于皇帝夢中顯靈,為其療疾,帝遂為其廟賜額為“玉隆萬壽宮”(江西南昌西山)。元朝時,道士劉玉用“凈明”作為教派名稱,主要經(jīng)典為《凈明忠教全書》,并奉許遜為教祖,創(chuàng)立“凈明忠孝道”。后來道教將其與張道陵、薩守堅、葛玄共為四大天師(簡稱“四真”)。
答:薩天師,又稱薩真人,名守堅。西河人,生于元符庚辰(西元1100年)九月廿五日。自稱汾陽薩客,少有濟世利人之心。嘗學醫(yī)誤用藥殺人,于是棄醫(yī)學道。曾師從于第三十代天師虛靜先生、林靈素及王侍宸。虛靜先生傳其咒棗秘術(shù),王侍宸傳其雷法,林靈素傳其寶扇一把。薩守堅學成秘法后,用咒棗術(shù)濟貧拔苦,用雷法鏟奸除害,用寶扇為民報冤。于是道法大顯,聞名遐邇。后被玉帝封為“都天宗主大真人”。在道教中其與張道陵、葛玄、許遜共為四大天師。
答:三茅真君,為漢代修道成仙的大茅君茅盈、二茅君茅固、三茅君茅衷三兄弟,是道教茅山派的祖師?!读簳ぬ蘸刖皞鳌份d:“句容之句曲山,此山下是第八洞,名金壇華陽之天,周圍一百五十里。昔漢有咸陽三茅君得道,來此掌山,故謂之茅山”。他們大約是漢景帝時候的人。南北朝時,三兄弟俱修成仙。宋時,太宗、真宗封他們?yōu)椤罢鎽?yīng)真君”、“妙應(yīng)真君”和“神應(yīng)真君”,統(tǒng)稱“九天司命三茅應(yīng)化真君”,后世稱之為“三茅真君”。
答:寇謙之是北魏時(西元365~448年)道士。字輔真,上谷昌平(今屬北京市)人。早年學張魯之道,經(jīng)年無效。十八歲從成公興入嵩山,修道七年。神瑞二年言太上老君授其“天師”之位,并賜以《云中音誦新科之誡》二十卷,令其“清整道教”;又授予導引、服氣口訣。始光元年,由宰相崔浩之助,于魏都平城(今山西大同)建天師道場,稱新天師道(后人稱之為北天師道)。太武帝嘗親至道場受道箓,自稱“太平真君”,改元為“太平真君元年”。此后道教在北魏受到各代皇帝的崇奉。
答:陸修靜是南朝宋時(西元406~477)道士,早期《道藏》的編輯者。字元德,吳興東遷(今浙江吳興東)人。篤好文籍,旁究象緯。早年棄家修道,好方外游。元嘉末在建康(今南京)賣藥,后去廬山修道。宋明帝泰始三年奉命至建康,居崇虛館廣收道經(jīng),加以整理甄別,集經(jīng)戒、方藥、符圖等一千二百二十八卷,分為三洞,奠定了《道藏》的初步基礎(chǔ)。宋徽宗時封為“丹元真人”。
答:陶弘景是南朝齊梁時(西元456~536年)道士,是道教思想家、醫(yī)學家。字通明,自號華陽隱居。丹陽秣陵(今南京)人。仕齊拜左衛(wèi)殿中將軍。入梁,隱居句曲山(茅山)。主張儒、釋、道三教合流。對歷算、地理、醫(yī)藥等都有研究。
答:道教五祖有南北二派。據(jù)呂祖全書仙派源流云:“大道之傳,始于太上老君,而盛于呂祖。溯其源,少陽帝君得老君之傳也。蓋少陽帝君王玄甫,傳正陽帝君鐘離云房。鐘離祖?zhèn)麈谟拥劬齾渭冴?。呂祖?zhèn)骱s傅劬齽⒊勺?;又傳重陽帝君王德威”。按此系為北派五祖,系出少陽祖師一脈傳承者也。
答:是全真道北五祖之一,為第一祖。姓王諱誠,字玄甫,號少陽,又號東華子。系天仙東王公所降生,故亦稱為東華帝君,生于戰(zhàn)國時。據(jù)《金蓮正宗記》云:東華帝君生有奇表,幼慕真風,白云上真見而愛之,曰:“天上謫仙人也”。乃引之入道,授以青符玉篆,金科靈文,大丹秘訣,周天火候,青龍劍法。東華得之,拳拳服膺,三年精心,盡得其妙。遂隱居於昆侖山煙霞洞,結(jié)草庵以自居,額曰“東華觀”。度門人正陽子鐘離云房,嗣法弘教。元世祖至元六年正月詔封其圣號為“東華紫府少陽帝君”。后元武宗又加封為“東華紫府輔元立極大道帝君”。
答:是全真道北五祖之一,也稱正陽帝君,復姓鐘離名權(quán),五代京兆咸陽(今陜西咸陽)人,號和谷子,一號正陽子,又號云房。面容慈善,身材魁梧,美髯俊目,身長八尺。歷仕漢、魏、晉為將軍,后因兵失利,退隱終南山,得東華帝君授道真訣,復隱晉州羊角山,于正陽洞修煉登仙。強調(diào)內(nèi)丹煉養(yǎng),創(chuàng)內(nèi)丹藥物、采取、火侯之理論,崛起內(nèi)丹道之先聲,故被全真教尊為北派第二祖。元世祖詔封其為“正陽開悟傳道真君”,元武宗加封為“正陽開悟傳道垂教帝君”。